香港的圍村歷史悠久,相傳最早在十四世紀已建成,因村民在村外築建石牆作防衞用途因而得名。香港的圍村可分為「本地圍」和「客家圍」,前者「本地圍」由本地人,即圍頭人居住的房屋組織而成;後者則由清朝時期客家人來到香港定居,建成一個又一個的「客家圍」。不論是本地圍或是客家圍,居民都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、節慶習俗、傳統菜式等,形成獨有的圍村文化。
交通︰
乘搭九巴74A、81C、86C於「曾大屋」下車或
乘搭九巴/龍運81K、82K、85A、86A、89B、A42、170、182、287X於「乙明邨」下車或
乘搭九巴47X、81K於「田家炳學校」下車
曾大屋
位於沙田、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曾大屋建於清朝十九世紀中葉,以花崗石、青磚和實心木材建造,是本港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圍之一。曾大屋屬典型客家圍,四角建有碉堡,防衞盜賊入侵,圍內有99間村屋,寓意長長久久。圍村共有三個入口,中門刻有寫上「一貫世居」的石匾,入內後的正廳門前則掛有「大夫第」木匾和「祥徵萬福」的石額,穿過天井後就到正廳「忠恕堂」,為曾氏家族議事的地方,中央有一列凸字木刻壽屏,上有翰林院、兵部侍郎、刑部尚書等祝賀興建曾大屋的曾貫萬的字句,展示曾貫萬當年顯赫地位。
曾大屋
「一貫世居」門
正廳前「大夫第」木匾和「祥徵萬福」石額
正廳「忠恕堂」
上窰
西貢古時曾為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,而上窰一帶更有山賊滋擾。十九世紀時期,一批黃姓客家族遷居至上窰,為了防禦海盜山賊,更將整條村建於高台上,並興建一座六米高的更樓,居高臨下監視周圍環境。上窰村村民主要以務農、燒製石灰及磚瓦為生,村外建有灰窰;及至1940年代,窰燒業式微,村民陸續外遷,上窰村在1970年代荒廢,其後被列為法定古蹟,並重修成現時的上窰民俗文物館,透過重現村內的廚房、曬坪、房舍和牛欄、豬舍等設施,展示當年上窰村村民生活方式。
交通︰
乘搭九巴94、96R、289R於「上窰」下車或
乘搭九巴33R、74R於「北潭涌」下車
灰窰遺址
更樓
上窰村昔日風貌
曬坪
吉慶圍
吉慶圍是本地圍之一,與錦田其他圍村被統稱為「錦田六圍」。吉慶圍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北宋時期,當時鄧氏遠祖到來到錦田定居,至明朝成化年間興建圍村聚居於此,至今已有500多年。圍牆以青磚建成,厚達18英尺,並於四角建有更樓,更有護城河,防衞盜賊侵襲。圍村內有一座神廳,供奉十五位神祇,並存放天后誕時用的花炮。談到吉慶圍,不得不提「鐵門事件」,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,錦田居民以吉慶圍為據點抵抗英軍,但最終失守,英國更將入口鐵門拆除,運回英國作為戰利品。在鄧氏族人幾番交涉後,英方終在26年後歸還鐵門。
交通︰
乘搭九巴54、77K、251B於「吉慶圍」下車
吉慶圍正門
更樓被英軍炮轟痕跡
「鐵門事件」中主角
神廳
上璋圍
位於屏山的上璋圍於十八世紀末建成,至今有逾200年歷史,圍內居民都是本地鄧氏族人。而在上璋圍的北面,聳立一座呈六角形、三層高的古塔︰聚星樓。它同樣是由屏山鄧氏族人以傳統青磚所建,並於200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,歷史比上璋圍更源遠流長,於明朝洪武年間建成,當時樓高七層,但最高的四層其後被強風吹塌。聚星樓底層供奉文昌及關帝,上層則供奉在民間相傳是主宰功名的魁星;亦有指聚星樓是一座風水塔,用來擋煞鎮洪,亦保佑鄧氏族人子弟的學業成就。
交通︰
乘搭九巴/龍運69M、69X、269B、269C、269D、276A、A37、B1、E37於「聚星樓」下車或
乘搭九巴53、276於「上璋圍」下車或
乘搭九巴276P於「天水圍站總站」下車
聚星樓
每層有磚砌菱形簷飾
底層供奉文昌及關帝
外圍有以青磚砌成的矮牆
你可能感興趣
樂活.優遊 - 探遊軍事遺址
更多
樂活.優遊 - 走進城市綠洲
樂活.優遊 - 窺探禁區之美
樂活.優遊 - 秋冬野餐樂
昔日此站 [下]